• 学校首页
  • 走进三中
  • 校园动态
  • 师生活动
  • 教育教学
  • 时政要闻
  • 政策法规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 时政要闻
    人民网独家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巴中市委书记何平
    信息来源:巴中日报  ‖  发稿作者:闫超   ‖  发布时间:2022年3月6日  ‖  查看522次  ‖  

    编者按:3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会前,人民网记者对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何平进行了独家专访。本报转载专访文章,以飨读者。

    人民网成都35日电(记者李平)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3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会前,人民网对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巴中市委书记何平进行了独家专访。

    人民网:请您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巴中市过去5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何平:过去5年是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了很多历史性、变革性、开创性成就。对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巴中来讲,过去5年也不平凡。

    我们全力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同步实现。巴中是国家确定的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中心城市,也是四川除三州以外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市州。2013年,全市5县区有4个国定贫困县(片区县)、1个省定贫困县,贫困人数和贫困发生率分居四川第4、第3位。通过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战,全市5县区全部摘帽、69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减贫49.9万人,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连续三年进入全省脱贫攻坚考核的等次。叠加土地政策助推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借羊还羊产业扶贫、巾帼脱贫等经验还在联合国和全国、全省进行交流推广。

    我们深入推动转型发展,经济质效稳步提升。面对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基本市情,全市上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总量连续跨过两个百亿台阶,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创建1个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2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新增1个省级经开区和3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等实现零突破,巴中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我们突破建设基础设施,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大力实施第三轮交通大会战,恩阳机场通航2年开通16条航线,汉巴南城际铁路巴中至南充段开工建设,4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县县通高速和家门口坐动车、乘飞机梦想成真,5县区全部入列国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昔日天堑变通途,而今蜀道不再难。水利建设也如火如荼,4座国家“172”“150”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巴中成为四川水利建设主战场。城乡建设方面,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8.5个百分点,建成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巴山田园综合体69个,巴中成功入选全国新农村建设综合标准化示范市。

    我们持续厚植生态本底,诗意山水愈加美丽。巴中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秦巴生物多样性保护双重生态功能区。5年来,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3.18%,空气质量优良率年均93.5%5县区中有4个入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1个区入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荣膺中国气候养生之都中国最美生态宜居典范城市称号。今年,巴中还有望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诗意山水·红色巴中的美誉度将持续提升。

    人民网: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西部地区的市委书记,请问您是如何领悟和理解的,巴中将如何抢抓机遇?

    何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也扩展了国家发展战略纵深和回旋空间。但同时,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非常艰巨,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任务依然繁重,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向共同富裕尚存在不少短板。新时代创新推进西部大开发工作,对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也为地处西部成渝西三大城市几何中心的巴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深入研判以后,梳理出巴中可重点争取类政策102项、落实类政策和工作要求115项。在综合分析巴中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基础上,我们将重点抢抓基础设施、财税金融、区域合作、资源要素、教育科技等5个方面新机遇,全力推动巴中老区后发赶超振兴发展。

    一是抢抓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新机遇,重点抓好成都至巴中至安康高铁、汉巴南城际铁路巴中至汉中段、青峪口水库等重大项目的争取和建设,进一步改善老区的发展条件。

    二是抢抓产业和财税金融政策新机遇,在重大生产力布局、中央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绿色金融发展等方面争取更多差异化支持,进一步增强造血功能和内生发展动力。

    三是抢抓区域合作政策新机遇,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办好秦巴山区绿色农林产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巴人文化艺术节、诺水河国际溶洞节、光雾山国际红叶节、光雾山冰雪节等重大节会,进一步增强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能力。

    四是抢抓资源要素政策新机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抓好生态产品价值试点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进一步擦亮川陕苏区首府·秦巴生态名城名片。

    五是抢抓公共服务政策新机遇,抓好高职院校和公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争取、创新型城市创建等工作,进一步增强老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

    人民网:中央颁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巴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融入双城经济圈?请您给我们分享一下巴中的考量和实践。

    何平:巴中位于川东北地区,是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板块。支持巴中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国省有关战略规划中有明确部署。《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均支持川陕革命老区对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省委、省政府将巴中确定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重要节点城市,支持巴中开展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试点、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我们立足巴中所能、成渝所需,抢抓机遇、担当作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一是强化战略融入。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体规划,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基地、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为牵引,加快融入成渝地区一轴两翼三带区域经济布局、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部署,努力走出后发赶超振兴发展新路子。

    二是强化产业融入。以建设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为契机,围绕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持续提升绿色产品供给能力。积极开拓成渝消费市场,实施线上线下营销战略,不断扩大巴中产”“巴中造产品在成渝地区市场占有率和供给率。积极探索与成渝地区共建产业协作园区参与其产业分工,勇闯总部在成渝、基地在巴中,研发在成渝、转化在巴中,消费在成渝、生产在巴中的产业发展新路子,重点承接成渝地区食品饮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产业转移。

    三是强化交通融入。聚力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加快构建以八纵八横四环四航为骨干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进一步融入全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网络和成渝西1.5小时交通圈。以交通融入为先导,深度参与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发展,主动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信息互通、商贸融通、人文相通,形成区域经济大循环。

    人民网:今年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区域如何实现振兴发展?

    何平:90年前,红四方面军由鄂豫皖转战大巴山,以巴中为中心和首府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后来发展壮大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在2年零4个月时间里,整个川陕苏区有32万人参加红军,其中14.23万人壮烈牺牲,从这里走出了徐向前、李先念等446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共和国开国将帅,老区人民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

    让我们倍感温暖的是,党中央倾情关怀川陕革命老区、关怀老区人民。《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把巴中确定为原川陕苏区中心城市、核心区,《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又把巴中列入12个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我们以此为契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集中全市人民智慧,确立了两主三基、四向发力的总体思路,奋力后发赶超振兴发展。

    一是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打造发展新引擎、塑造发展新优势。具体而言,就是围绕南城北旅空间布局,实行市级层面重点抓两区(巴中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建设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县域“2+2”差异化特色发展(每县区“1个综合定位+1个特色定位”“1个主导产业+1个特色产业),构建高能级的区域经济版图;以交通、水利、能源信息为重点,建设高效能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突出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和有颜值、有品位、有温度、有活力,建设高品质的现代化新城;强化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实施高水平的改革开放。

    二是坚持产业培育振兴主线。立足巴中发展阶段特征,把工作重心从基础设施会战转向产业培育振兴,加快发展以“1+3”主导产业为重点、绿色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突破发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突出诗意山水·红色巴中全域旅游品牌,坚持全区域统筹、全要素供给、全产业带动,全社会参与,力争2025年旅游收入突破700亿元;培育壮大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围绕两瓶酒、一块肉、一瓶水等优势产品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推进生物制药和中医药精深加工,加大天然气、石墨等优势资源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力度,力争用5年时间,三大产业集群产值分别超500亿元、200亿元、100亿元。

    三是着力夯实三个根基。围绕以人为本、补短强基、联网升级、提质增效,夯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根基;围绕全省最优、全国一流目标,持续推进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夯实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根基;围绕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夯实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根基。总的来说,我们希望通过夯实这三个根基,改善发展硬条件,提升发展软实力。

    四是持续推动四向发力。就是围绕后发赶超振兴发展,上争支持、外抓招引、内强培育、广聚民智。去年以来,我们集中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实行县区委书记在市委全会述职并接受评议,开展十大创新突破举措、十大蜗牛项目等六个十大推选,把今年确定为投资促进提升年,这些都是四向发力的具体表现,其目的就是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集聚资源要素、汇聚各方力量,不断强化老区巴中后发赶超振兴发展的动力支撑,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性局面。

                  
    上一篇: 高鹏凌参加市政府办公室机关党委第一、第二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下一篇: 全市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座谈会举行